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日期: 2023-11-08 点击数:


河北大学物理学科始建于1951年,1981 年获批全国首批光学硕士点,2021年获批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2023年获批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多年位列河北省物理学科首位,是河北省重要的物理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河北大学物理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52名,其中中科院院士(软引进)、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模范教师、国务院特贴专家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近30人。依托物理学科建有新能源光电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北省计算物理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河北省量子场论精细计算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光电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光学感知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物理探索科普基地等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研平台。

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现设有理论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光学 4 个研究方向。近5年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讲课大赛二等奖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近200项,在Phys. Rev. Lett.Phys. Reports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Light Sci. Appl.Nano Lett.等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获河北省奖励10项,其应用研究支撑了河北省光伏、发光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1.冯太傅,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于中科院理论所理论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6年,先后在南开大学、中科院高能所、芬兰Jyvaskyla大学和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回国后被大连理工大学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全职引进河北大学工作。研究领域为量子场论与粒子物理理论。共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多发表在Phys. Rev. DJHEPEPJC等国际粒子物理领域核心杂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曾获省部级奖励2项。任中国高能物理学会会员,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李政道青年学者,理论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2.董丽芳,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199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离子体物理专业)。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河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省重点学科等离子体物理学科带头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等离子体物理学会理事,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人曾任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近年来,主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10余项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如Appl. Phys. Lett.Phys. Rev. E.等)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荣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4项。在气体放电发光斑图动力学、大气压等离子体光谱诊断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被国内外权威专家M. CrossU. Kogelschatz等高度评价。多次应邀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作大会邀请报告并担任分会主席。多次应邀到国内外重点大学作报告。应邀在国家基金委举办的全国首届等离子体诊断培训班作报告。世界著名出版集团Tayler&Francis邀请我们编写等离子体百科全书。研究成果被美国PBS(公共电视网) Newshour(新闻一小时)报道。

3.杨艳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光学学术带头人,河北大学坤舆优秀学者, 兼任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委会、光电材料与器件专委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应用专委会委员,河北光学学会理事。2008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获得光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低激发密度激发下UVC紫外上转换发光材料在环境与生物方面的应用研究 (实现了在太阳光激发下的UVC上转换发射);新型X射线激发余辉材料(报道了稀土离子掺杂NaYF4UVC、可见光和近红外超长余辉发射);应力发光材料制备及机理研究(报道了氟化物应力发光)。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如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Light Sci. Appl.等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

4.贺亚峰,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坤舆学者,20088-20108月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和三三三人才。长期从事低温等离子体物理与非线性物理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物理学顶级刊物Phys. Rev. Lett.Phys. Rev. EAppl. Phys. Lett.等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第一发明人),学术影响H指数19,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 项(排名第二,2008)、二等奖1 项(排名第三,2015)和河北省青年科技奖。目前研究方向涵盖微重力复杂等离子体中活性颗粒动力学、尘埃等离子体棘轮设计、尘埃颗粒调控与分离实验、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棘轮数值模拟、复杂等离子体马达以及面向半导体工艺的除尘新技术等,致力于地面与微重力条件下尘埃等离子体系统中新现象与新机理基础研究,并着力开发半导体行业颗粒物除尘颠覆性技术与场景应用。

5.李雪辰,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和硕士皆为保送入学,并毕业于河北大学。2005年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2014年英国拉夫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力学会等离子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学会等离子体专委会委员、河北省物理学会委员、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第二层次人选、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河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Modern Low Temperature Plasma杂志的编委。在大气压等离子体源实验和模拟、等离子体参数光学诊断和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等领域具有二十余年的研究经历,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在Appl. Phys. Lett.Plasma Sources Sci. Technol.Phys. Plasma等低温等离子体权威刊物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曾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6.关丽,女,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访问学者。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在材料结构与设计的理论计算、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理论研究、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等领域具有十多年的研究经历,先后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Adv. Funct. Mater.Appl. Phys. Lett.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60余篇,曾两次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石兴强,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凝聚态物理课题组组长、凝聚态物理导师组组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物理学会理事。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2007-2012年先后在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系、德国不来梅大学计算材料科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和Guest Scientist工作。长期从事低维度材料体系及其表界面的理论计算研究,主要包括: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二维半导体与器件、以及单原子催化、电化学储能等。发表包括Phys. Rev. Lett.J. Am. Chem. Soc.Phys. Rev. B 等在内的SCI论文15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共1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3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完成一项国自然重点项目。

8.范伟丽,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物理所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英国York大学访问学者。河北省三三三人才,河北省最受关注科技创新人物,燕赵英才A卡,坤舆学者,河北省冀青之星,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优青,河北大学五四奖章,河北大学师德标兵,校级巾帼建功标兵。长期从事气体放电低温等离子体研究,在等离子体光子晶体开发与微波控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开创性成果。近年来,在 Appl. Phys. Lett., Phys. Rev. Applied 等专业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多篇被编辑遴选为封面文章或featured article,以cover story的形式在网络平台推送或在Newwerk网、科学网等作为新闻发布。授权发明专利 6 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项,主持河北省优青项目、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基金等 10 余项。作为骨干成员,参研5项面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所主要参研完成的高度非线性气体放电斑图动力学系统荣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所参研的pd值气体放电斑图及均匀模式的产生及应用荣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课题组长期与英国York University,德国Ruhr University Bochum,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院校保持密切合作。担任Appl. Phys. Lett., Phys. Plasmas等多个权威刊物审稿人。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河北大学人事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