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日期: 2020-06-08 点击数:

河北大学法学学科始建于1980年,经过近四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发展成为省内第一、国内知名、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强势学科。2000年、2003年、2005年分别获批诉讼法学、民商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法学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法学专业被批准为河北省高等学校政治法律教育创新高地重点建设专业和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2010年,法律硕士被批准为河北省唯一的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2年,法学专业被批准为河北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获批全国首批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3年,河北大学与河北省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建的法学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5年,河北大学获批为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河北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河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9年,被批准设立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现有教师5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13人,副教授31人。现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法治保障、互联网+时代下的法律制度创新、区域刑事法治与犯罪治理、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建设等稳定的研究方向。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法治保障: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规划实施为背景,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破解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构建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法治体系。

2.互联网+时代下的法律制度创新: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以推进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法律制度深度融合为目标,聚焦公司法律制度、著作权保护制度等问题,努力实现网络环境下法律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3.区域刑事法治与犯罪治理:以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文化差异为基础,聚焦西部边疆地区的犯罪治理问题,对我国当前的刑事立法和司法中的区域性问题及其建构展开研究,努力实现区域刑事法治。

4.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以环境污染犯罪的治理为抓手,聚焦京津冀区域的大气、水等环境要素的污染治理,努力构建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法律长效机制。

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孟庆瑜,男,法学博士,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河北省政府特贴专家,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河北省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

长期从事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和社会法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收入分配的法律规制:以分配正义为宗旨,以主要收入分配关系为对象,研究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维护公平分配秩序的法治对策;2.区域生态环境法治: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为对象,探寻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法治之路,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3.住房保障的法治构建:以构筑中国特色住房保障法治体系为目标,以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为对象,研究解决我国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分配、退出与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迄今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政策法律问题研究》等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10余项,受托完成《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保定市禁牧条例》《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区条例》等委托立法项目10余项,在《人民日报》《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法制与社会发展》等多种权威期刊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出版《经济法基本问题研究》《自然资源法基本问题研究》《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等学术专著10余部,荣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4项。

联系人:卞老师

联系电话:0312-5079340

电子邮箱:93639546@qq.com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河北大学人事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