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生物学是教育部-河北省共建的“双一流”重点发展学科,“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03年获批建立。流动站依托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现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硕士点,建成了动物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河北省生物学强势特色学科、河北省生物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河北省动物学重点学科、河北省生物工程重点学科、教育部生化药物与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以及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团队,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流动站经过1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了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2018年生物学纳入河北大学“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学科群的牵头学科重点建设计划,助推了流动站的快速发展。
目前教师队伍中具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人员104人,具博士生导师资格教授25人。教学和科研条件优越,实验室面积1.1万平方米,收藏各种动物标本150余万件、微生物菌株3.5万号、植物标本3万号,建有部省合建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和研究平台,拥有全数字化超导核磁共振谱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质谱流式细胞仪、台式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CT、全自动高通量单细胞建库解码系统和3D激光打印机等一批先进仪器设备,总价值2亿元。
流动站设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1.基因功能与调控。以动、植物和人类为对象,开展表型可塑性遗传机制、环境适应的进化基因组学、基因功能与表达调控、DNA损伤与修复、肿瘤的早期标记与诊断等研究,揭示生命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相适应的分子机制。2.京津冀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展京津冀区域山地、森林、湖泊和草地等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利用、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分析京津冀区域典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制备微生态制剂用于土壤、水体等生态修复。为京津冀尤其是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服务。3.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与进化。以六足动物(泛指昆虫)、蛛形动物和多足类动物为研究对象,从适应进化、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3个层面开展物种多样性组成与分布格局、物种进化与系统发育关系等方面研究;与传统经典分类学手段相结合,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技术和手段,探讨动物物种的形成,揭示近缘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开展优势动物资源的养殖技术和营养学应用技术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4.微生物资源与利用。重点研究微生物组学及系统进化、微生物资源开发和环境微生物技术。推广微生物相关产品,实现技术转化,服务地方经济,拟建成生物产业源头创新基地、国内一流微生物组学及微生物资源利用研究平台。
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康乐 ,男,研究员,现任河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美国昆虫学会会士、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国际生态基因学研究的主要领衔科学家。长期从事生态基因组学研究,通过将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结合,系统研究动物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为研究手段,在基因组、转录组、翻译组以及表观遗传水平系统研究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侧重以昆虫为模式系统,研究动物的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昆虫行为的基因调控,为解析动物行为的机制、智能化基础和和发展人类疾病模型提供依据。主持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 Genome Biology,MBE, eLife,PLoS Genetics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SCI论文230余篇,被国际SCI期刊引用6000余次,是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14-2019,Scopus)。
万师强,男,教授。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2005)、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9)、 长江学者(2011)、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3)、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国务院特殊津贴(2015)等荣誉称号。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在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Ecology Letters和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国际主流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先后被Nature Research Highlights, Science News, Faculty of 1000, Science Daily, Nature China和Nature Asia报道和高度评价,被SCI引用9200余次,H指数49,连续六年入选(2014—2019)国际著名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主持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基金委重点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作为共同主编(2007-2013)创办了国内生态学首份SCI刊物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任国栋,男,河北大学特聘教授,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贴享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主要研究方向:昆虫进化分类与系统发生、昆虫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动物志编研、严酷的青藏高原为何蕴藏丰富的拟步甲种类);科技部项目4项(中国动物志编研、动物标本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化表达2017年和2018年专题、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2018年专题);取得省级科技成果奖8项,主(参)编专著42部;发表论文400余篇。
康现江,男,教授,现任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河北省生物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2018-2022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8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2000年于厦门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2007-2008年和2016-2017年在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nd 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做访问学者,2012年到台湾海洋大学等观摩交流。主要研究方向:水生生物资源保育及可持续利用、细胞发育与分化、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八五”攻关子课题项目、“八六三”海洋生物技术子课题, 农业部948 项目“南美蓝对虾引进与推广,“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项目,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课题,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项目等课题30余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二和三等奖4项,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授权专利6项,主编《细胞生物学》、参编《发育生物学》、《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等教材(著作)8部(2部英文),在Scientific Reports,FEBS Press,Plos One,Gene,Morphology,Andrologia,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Aquaculture,Aquaculture Research,Crustaceana,Cytotechnolog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贺学礼, 男,河北大学二级教授。宝钢教育教师优秀奖获得者,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菌物学会和生态学会理事,河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1)植物-微生物-环境互作、生物地理学和菌根生物技术,特殊生境和药用植物共生真菌研究工作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2)植物营养调控和中药材微生物有机肥研发;(3)植物生态学、土壤生物学和土壤生态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级各类课题36项,授权专利3项。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ant and Soil》、《Fungal Ecology》、《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Applied Soil Ecology》、《Scientific Reports》、《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等本领域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教学科研成果奖6项,主编包括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是30余所高等院校本科专业使用教材。自1996年至今,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56名,博士后3名,博士后连续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和特别资助项目支持。
罗都强,男,河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北省杰青、河北省首批百名优秀创新人才。主要研究领域:(1)以特有微生物化学成分为探针的药物发现技术;(2)建立肿瘤、糖尿病、老年痴呆等重要疾病的筛选模型,并对高活性物质从分子水平和基因表达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从蛋白质水平上揭示其分子机制,研究其信号转导通路;(3)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1项,省部级课题16项。在 Angew. Chem. Int. Ed., Nat. Prod. Rep., New Phytol.,Org. Lett., Pest Manag. Sci., J. Nat. Prod., Sci. Rep., Toxicol. Appl. Pharm., Fungal Genet. Biol., J. Antibiot. 等国际主流SCI 源刊发表 70 余篇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8 项,美国发明专利 2 项。
石福明,男,教授。主要致力于直翅目螽斯科、蟋螽科、驼螽科等类群的分类、系统演化(和分子进化)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昆虫分类与进化,生物地理学与行为学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Systematic Entomology》、《BMC Evolution Biology》、《Plos One》、《Arthropod Structure & Development》、《Genome》、《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Oriental Insects》、《Zootaxa》、《ZooKeys》、《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Journal of Orthoptera Research》、《Zoological Systematics》、《昆虫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7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专著3部。
陈兵,男,教授,河北大学高层次拔尖引进人才,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任中国昆虫学会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直翅类昆虫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内容:动物逆境适应的进化分子遗传学和生态基因组学,表型可塑性调节的表观遗传学(RNA修饰、长非编码RNA等),关注昆虫对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适应,特别是低氧适应、环境重金属分子毒理等科学问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养项目、面上项目等各类项目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项目10余项。发表论著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篇)。
侯建华,男,教授。长期从事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监测、保护、管理与利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生态学、动物危害成灾机理与防治。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教材18部,专利3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瞿国胜,男,教授,河北大学拔尖人才特聘教授。从事RNA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内容涉及RNA剪切、修饰、反转座等领域,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目前的研究方向:1.Group II intron的活性、结构、进化和应用,内容包括Group II intron剪切和反转座的结构基础、Group II intron对宿主基因表达的影响和机制、Group II intron系统分布以及向真核反转座因子进化的机制、以及Group II intron的DNA和RNA打靶活性的应用等;2.RNA修饰:内容包括转录组/RNA病毒基因组水平修饰的发现和鉴定、修饰发生的机制以及在基因表达调控、病毒复制、适应性免疫应答等方面的作用。重要代表性成果发表在《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PNAS》、《eLife》、《Nucleic Acid Research》等国际著名刊物。
吴琛 ,女,教授。主要从事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结合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研究手段,探讨O-GlcNAc糖基化、泛素化、PAR修饰等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及表观遗传学修饰在DNA损伤应答、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揭示DNA损伤修复分子机制的同时寻找潜在的药物识别靶点。研究方向:1. 阐明PAR修饰及O-GlcNAc修饰在细胞周期调控及DNA损伤应答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网络;2. PAR可逆修饰路径中关键酶的新型抑制剂的设计、合成、生物活性研究及作用机制;3.OGA抑制剂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及应用;4.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学术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Oncogenesis,Molecular Carcinogenesis,BMCCancer,Translational Oncology等刊物上。
柳峰松 ,男,教授。研究方向:分子免疫学研究(以家蝇和沼虾为实验材料,研究动物先天免疫应答过程,包括免疫识别、免疫信号的调理和转导、转录激活及效应分子合成等几个方面)和环境毒理学研究(以大型溞为模式动物,研究机体对环境胁迫和典型污染物应答的分子机制,重点关注线粒体在生物适应中的作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项目十余项。在“Marine Biotechnology”、“BMC Genomics”、“Molecular Immunology”、“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Developmental & Comparative Immunology”、“Int J Biol Macromol”、“Insect Molecular Biology”和“Chemospher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李凤超 ,男,博士,教授。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理事。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纤毛虫原生动物分类学与分子进化、浮游动物多样性与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领域,迄今累计发表领域研究论文6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等课题10余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招收博士后拟从事白洋淀原生动物多样性与生态学研究。
张继泉 ,男,教授,河北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杭州钱江特聘专家。主要从事甲壳动物基因组学、基因编辑技术及高效生物制品研究。研究方向:(1)经济甲壳动物基础理论研究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基因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2)基于CRISPR/Cas9的经济甲壳动物基因组编辑及分子设计育种;(3)活性多肽及蛋白类生物制品的研发。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任务(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2项)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arbohydrate Polym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G3-Genes Genomes Genetics等本领域主流SCI源刊发表近30篇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2019年,第1位);海洋科学技术(研究类)二等奖1项(2018年,第6位);连云港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2014,第2位)、三等奖1项(2016,第2位)。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312-5079364
电子邮箱:wangg@hb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