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日期: 2020-06-08 点击数:


河北大学光学工程学科1981 年获批全国首批光学硕士点,1998年获全国首批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05年入选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2013年入选河北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项目,2016年入选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序列。该学科目前有固定师资77人,博士学历占比达到98%,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特贴专家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近30人。学科拥有省部共建光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光电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北省光电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光学感知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实验室面积约8000平米,设备总值达2.3亿元。

河北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03年获批设立。近年来,本流动站承担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4项、973前期专项2项、国家重大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子课题2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基金一般项目和国际交流项目等70余项、企业委托课题40余项;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及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在Nat. Catal.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Phys. Rev. Lett.Light Sci. Appl.Laser Photonics Rev.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Nano Lett.Adv. Sci.Sci. Bull.Opt. ExpressOpt. Lett.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三大索引收录论文700余篇次;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转化1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6部。

流动站主要设有以下四个研究方向

1)能源光子学

本方向主要开展与光伏、光热等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相关的基础科学和应用工程研究,在设计新材料、发现新现象、探索新原理的同时发展新器件与原创性技术,突破光能到电能等的能量转换效率瓶颈,服务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

2)光电材料与器件

本方向主要开展以新型光电材料设计与可控制备为基础的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微结构调控、外场调控、表界面调控、能带调控等对材料和器件性能的影响及其物理机制,为新型或高性能光电器件研发提供基础。

3)发光材料与显示技术

本方向主要开展稀土及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发光材料、量子点及其在照明、显示和生物标记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同时开展发光器件的集成化技术和工艺装备研发。

4)光学诊断与光信息技术

本方向主要开展等离子体光学诊断技术、新型光谱及偏振测量技术、超窄带宽及可调谐激光技术、分布式感知及检测技术等研究,及其在无损检测、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1.姚晓天,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973”计划分课题负责人,河北大学光信息技术创新中心主任。1992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光电子学博士学位),19902000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NASA喷气动力实验室(JPL)资深研究员,先后三年(199820002001)就任美国OFC(光纤技术)技术委员会成员,美国光学学会(Optica)和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Fellow)。主要从事光纤偏振传感技术、微波光子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动态光谱检测技术、空间光感知技术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创造发明并开发了20多种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光电仪器及模块,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7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所开发专利产品多次获得国际级奖项。在多个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论文和专利他引超过11500次。曾获得美国航天总署(NASA)技术发明奖29项,其中4项被NASA誉为对美国航天事业的进步具有重大的贡献。作为国际光电子技术领域著名专家,在激光、微波光子学、光通讯、光纤传感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就,其发明的光电振荡器(OEO)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相位噪声最低的微波源之一,也被认为是微波光子学最成功的案例。

2.王淑芳,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宝钢优秀教师。200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光学专业,其后分别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里尔电子微电子与纳米技术研究所、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做博士后。主要从事新型光(热)电材料与器件研究,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Adv. Mater.Laser Photonics Rev.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承担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近20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现兼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委会常委、中国物理学会光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3.于威,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能源光电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薄膜光伏技术研究院主任,凝聚态物理方向学科带头人。多年来主要从事硅基纳米薄膜制备及光电特性、铜铟镓硒及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制备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纵向课题及多项企业合作研发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1998年获河北省青年科技奖,2004年获全国优秀博士毕业论文提名奖,2006年到日本信州大学访学,从事纳米碳管微纳器件制备及电输运特性研究。2011年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访学,从事纳米硅薄膜太阳电池制备与特性研究。2019年获河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4.陈剑辉,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光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获河北省杰青、优青\河北燕赵英才A卡、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和青年拔尖等人才项目资助。长期致力于新型光伏材料与器件研究,曾就职于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英利集团)和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留学于荷兰国家能源研究所(ECN)、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等海外机构。发表Nature Com.,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SCI论文 50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省部级奖励(二等)3项,主持制定标准1项,申请专利60余项,成果转化千万元,在太阳电池器件物理、产业化关键技术、器件开发与工艺整合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产业化经验。学术业绩:发现了光伏领域经典场效应钝化和化学钝化之外的第三种钝化机理,可翻转界面态偶极子钝化,建立了包括物化机理、功能本源、材料体系、器件应用的完整研究体系;以此科学发现为基础,针对产业化光伏电池切割分片产生边缘缺陷导致电池效率下降的产业痛点问题,提出了钝化液激光划片缺陷再钝化技术,研制出适配生产线的钝化设备和成套量产方案,主持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实现了光伏组件输出功率提升;同时为硅、碳、铅、铟、镓等缺陷相关的半导体(晶体硅、碳化硅、钙钛矿、铜铟镓硒)/界面钝化提供了一个新方向,为晶体硅光伏产业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研究成果两次被能源领域顶级刊物AEM封面报道,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中国科学报和PV magazine Global等国内外媒体报道。

5.张文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河北大学优秀坤舆学者。2011 12 月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作为骨干教师进入河北大学开展独立科研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新型离子电池、光电催化材料与锌空气电池和多功能传感材料与器件设计、合成及集成电路系统的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 Adv. Mater.Adv. Funct. Mater.Nano Lett.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 SCI 160余篇, 获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5 项,主编国家级出版社教材 1 部,2022 年获得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1 项,并在 2023 2024 年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6.李旭,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光电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北大学坤舆优秀学者;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显示专委员会委员,全国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稀土学会会员,中国发光学会会员,中国颗粒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发光学报》青年编委,宁夏中星显示材料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2016年在北京交通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17~2018年以国家骨干青年专家身份在北京分子科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做访问学者;20254~20264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范特霍夫分子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发光与显示粉体材料、检测及生物医学用纳米材料、新型低毒显示量子点材料与电致发光器件、材料结构与发光机理、新型碳基材料及应用等相关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课题。开发20余种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材料,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实现转化6项。在Adv. Mater.Nano Lett.Laser Photonics Rev.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他引2000余次。获河北省自然科学奖2次、保定市科技进步奖1次。目前为Laser Photonics Rev.Appl. Phys. Lett.10余种国际著名期刊特约审稿人。在新型硫基和碳基低毒量子点制备及电致发光器件性能提升及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7.李玲,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宝钢优秀教师,教育部双创专家,全国大学生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河北省创新创业教学名师,河北省杰青,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河北省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保定小学,保定师范附属小学科技副校长。入选2024年全球2%TOP科学家榜单。保定市燕赵人才,河北大学优秀坤舆学者,曾到德国、比利时、瑞士、荷兰等国访问学习。主要从事多功能纳米光电材料与医工交叉传感集成器件的研究。主持及主研4项国家基金,主持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JACSAdv. Funct. Mater.Nano LetterJCR一区及二区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多项授权发明专利,主编国家级教材5部、指导大学生竞赛获得5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奖励,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及优秀毕业论文,科研成果入选教育部科技成果库并进行全国巡回展出。

8.乔双,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坤舆学者,河北省杰青、优青和青年拔尖人才获得者,担任全国光学青年学术论坛第三届主席团副主席、河北省光电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北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和河北省兵工学会理事。2014年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凝聚态物理学博士,20178月至201912月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访问交流,20235月至20245月在香港大学机械工程和物理系访问交流。近年来,一直从事半导体光电器件和物理机理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2项,以合作单位负责人承担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项,以研究骨干参与“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国家级项目4项,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结题优秀)、优秀青年、青年拔尖人才等省级项目5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Light: Sci ApplAdv. Funct. Mater.Laser Photonics Rev.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邀请和口头报告等。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河北大学人事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