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哲学学科始建于1960年。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在教学、科研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之一,也是河北省哲学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高层次人才聚焦高地。1993年、2000年、2003年、2005年,先后建成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硕士点。2005年,建成中国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同年批准为河北省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建成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2年获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入选河北省“国家一流”建设学科,为河北省唯一的哲学类“双一流”建设学科。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教授15人,副教授9人。
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体情况如下:
一、研究方向
哲学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儒家哲学、先秦诸子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分析哲学五个研究方向:
(一)儒家哲学。研究重点:儒学史研究;现代新儒学研究;比较研究、美国儒学史。
(二)先秦诸子哲学。研究重点:儒家诗学研究、先秦哲学研究;比较研究。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重点:马克思道德哲学研究、马克思劳动伦理研究、基层社会治理研究、马克思婚姻家庭思想研究。
(四)逻辑学。研究重点:逻辑哲学研究;哲学逻辑研究;逻辑史研究。
(五)分析哲学。研究重点:英美语言哲学研究;分析哲学史研究。
二、博士后人员申请入站条件
(一)基础条件
1.儒家哲学研究方向:要求具有扎实的中国哲学经典文献基础或兼具西方哲学学术背景。
2.道家诸子哲学研究方向:要求具有扎实的中国哲学经典文献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要求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
4.逻辑学方向:要求具有扎实的逻辑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文献基础。
5.分析哲学方向:要求具有扎实的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文献基础。
(二)成果条件
以第一作者(包括导师是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在SSCI、CSSCI来源期刊(包括集刊)发表哲学专业学术论文不少于1篇。博士学位论文外审结果三个优秀以上者,可以不受上述成果条件限制。
(三)其他入站条件依照国家、河北省和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三、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程志华,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哲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河北大学“坤舆杰出学者”。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社科优秀青年专家。兼任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哲学教指委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为河北省文史哲学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哲学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河北儒研会副会长等。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著有《哲学导论》《宋明儒学之重构》《中国儒学史》(上下册)《台湾“鹅湖学派”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牟宗三哲学研究》等专著8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等7项。《中国儒学史》(上下册)《困境与转型》分获教育部第八届、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儒学史》(上下册)《熊十力哲学研究》《牟宗三哲学研究》分获河北省第十六、第十四、第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台湾“鹅湖学派”研究》获河北省第九届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儒家哲学;现代新儒学;比较哲学;美国儒学。
张燕京,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逻辑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逻辑学专业和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北省逻辑学会会长,哲学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均为“优秀成果”)、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 50多篇,出版《达米特与戴维森意义理论比较研究》《达米特意义理论研究》等著作6部、《科学实在论与心灵的可塑性》《逻辑与哲学——现代逻辑导论》译著2部。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达米特意义理论研究》获“第五届金岳霖学术奖”二等奖。研究领域:逻辑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
许春华,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教学名师,全国老子学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哲学教指委委员。在《新华文摘》《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60余篇,近年来发表先秦儒家诗学传统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著有《天人合道——老子哲学研究》《诗与仁:孔子诗学思想研究》两部;获得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四次。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道哲学;儒家诗学传统。
黄云明,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北省统一战线教学名师。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分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等。在《道德与文明》《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10余篇。著有《罗曼蒂克的歌者——卢梭》《经济伦理问题研究》《宗教经济伦理研究》《马克思劳动伦理的哲学研究》《马克思法律伦理研究》《马克思法哲学研究:基于劳动哲学视阈》等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一项,省级项目8项。《经济伦理问题研究》《宗教经济伦理研究》《马克思劳动伦理的哲学研究》《马克思法律伦理研究》分获河北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五、第十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二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宗教经济伦理研究》获中国伦理学会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道德哲学;马克思劳动伦理;经济伦理和法律伦理。
林顺利,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首批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河北省社会工作专业领军人才、民政部全国行政区划调整论证专家、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获得者、美国艾奥瓦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访问学者。兼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历史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河北省社会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学会理事、社会变迁研究会理事。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公开出版《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社会工作系统嵌入民政工作机制研究》《农村留守人员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专著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7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承接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学会、河北省民政厅等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委托专项规划与研究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曾获省部级奖励8项。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工作历史等方向。
贾志科,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为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特别提名,河北省科协智库省情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保定市市管优秀专家,保定市社科优秀青年专家提名,河北大学坤舆优秀学者。兼任劳动经济学会人口与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口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河北省资政社情民意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社情民意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科协十大代表,河北省人口学会理事,保定市高校专家与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河北大学社情民意研究院执行院长等。在《中国人口科学》《BMC Public Health》《光明日报》《人口学刊》《人口与经济》《中国青年研究》《中州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著有《大数据时代社情民意研究与应用》《性别失衡与青年择偶》《时代变迁中的青年择偶与婚育》等专著3部,主编《社会工作导论》教材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以及河北省社科基金等项目30余项。《性别失衡与青年择偶》《性别失衡背景下青年择偶问题研究》《城市“单独夫妇”的二胎生育意愿调查研究》分别荣获河北省第十七、第十六、第十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婚姻家庭思想、社会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
我校哲学流动站常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热烈欢迎海内外优秀博士入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联系人:宋老师
联系电话:0312-5073618
电子邮箱:zsxybgs@126.com